
这张珍贵的老照片中,站着的是我的姐姐,她是我们家第一批知青;而坐在桥栏上的则是我,作为家庭中的第二位知青。回忆起姐姐十六岁离家走向乡村的那一幕,心中依然感慨万千。当时,妈妈在北安的五七干校工作,爸爸特地从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赶回哈尔滨。姐姐和她的队伍从市九中步行前往火车站,我们全家人都涌向路边为她送行。只见那些刚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兵团战士们,身穿草绿色的棉质军装,显得有些笨重,系着宽大的皮带,戴着军帽,精神抖擞的样子让我嫉妒不已。然而,我转身时却看到了姥姥偷偷拭泪的小手,以及我那小弟弟无忧无虑地骑在一根向日葵杆上,跟随着队伍跑。家属们被禁止前往火车站,但我爸爸曾是一名老公安,竟从某处偷偷混进了月台,并把一支英雄100号金笔交给了他的长女。难道我也能登上头条?
不久之后,我们收到了姐姐用那支笔写来的信。信封上的落款赫然写着:“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第41团2营14连。”之后,地址又被更改为“黑龙江铁字409信箱214分队。”从那一刻起,我便开始憧憬信封上所标示的那个地方。
展开剩余68%终于,当寒假来临,我独自一人前往密山的兵团14连探望姐姐。那天,她的战友把我带到水库工地,远远望去,我看到姐姐满脸通红,正在辛勤地搬运冻土块。在14连,我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领略到了那种充满激情与崇尚英雄的生活。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,初次体会到集体生活的青春气息,直到开学时,我依然不愿离去。
又一次暑假来临,我再次来到14连,这次姐姐带我参观她们冬天时修建的水库。那些冻结的土块早已变为坚实的坝体,坝中蓄满了水,桥栏上赫然书写着四个大字:“屯垦戍边。”我们站在“垦”字旁拍下了这张合影,那一刻,我的心中对知青生活的向往达到了顶峰。
1972年夏天,我终于成为了知青,下乡到黑龙江省清河县插队,跟随大家修路、砍伐、栽树、种菜。这些辛劳的日子里,遗憾的是没有留下照片。彼时,照相机和胶卷实在是奢侈品啊!后来,我成为了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的广播员,留下了这张照片。照片中,梳着长辫子的姑娘是另一位播音员王照云,我们都在摆弄那款珍贵的601录音机。墙上挂着的月份牌上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画作《申请入党》,画面描绘了一位女知青在灯下认真书写申请书的场景。不知有多少知青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。
“清河林业局广播站,现在开始广播!革命同志们……”我和照云的声音通过大喇叭响彻在林海雪原之中。有的人对我说:“我在山上听广播,根本听不出来是你,还以为是省电台的呢。”我心中暗自得意,毕竟她听到的声音正是我的。
后来,我的事业发展到了省广播电台,接着我又进入了中央电视台。1976年,我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。1979年,我开始担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。1983年,我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班,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。从1988年起,我加入了中央电视台,成为一名记者和节目主持人。
敬一丹曾多次荣获金话筒奖,其专栏《一丹话题》更是一档全国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。她所主持的《焦点访谈》和《东方时空》栏目,多年来都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